春卷又名春餅、薄餅,是福州民間盛行的傳統(tǒng)小吃,并且也是有故事的小吃。聽說宋時福州有個墨客,為了溫書應試,整天靜心攻讀,常常夜以繼日。他的老婆屢次三番勸他也沒用,百般無奈之下,就想了個方法,把米磨制成薄餅,以萊肉為餡,包成卷筒形,既當飯,又當萊,放在桌上順手拿來就能夠吃,還不影響看書。這種小吃后來定名為春卷,并逐步盛行于城鄉(xiāng)各地。春卷能否源于福州已不可知,但在福州撒播長遠確是現(xiàn)實。據(jù)宋代閩人陳元靚的《歲時廣記》中記載:“在春日,食春餅,生菜,號春盤。”蔡襄曾寫詩贊說:“春盤食菜思三九”。可見春日做春餅、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。
如今春卷皮已改用面粉,春卷皮的制造非??季浚葦M難以把握,不是誰都能夠做的,不過在市場上能夠買到。在福州的早市上,常常能夠看到專做春卷皮出售的攤販,他們用右手不斷地甩動面團,將面甩得更有干勁,用面團在專門的平鍋底部旋轉(zhuǎn)一圈,順勢一提,讓面團勻而薄地在鍋上粘上一層面,烙成一張直徑約12公分的圓薄面餅,左手揭面餅皮取出,整個進程趁熱打鐵,行云流水,干凈利落。烙好的面皮要規(guī)整堆放,用凈濕布蓋好,避免枯燥發(fā)硬。春卷皮做得好不好,關(guān)鍵在于面團的制造,聽說先在盆內(nèi)將面粉用清水拌勻,水多了不可,水少了也不可,然后重復搓揉成水面團。手工好的師傅,烙出來的春卷皮輕如紙張薄似蟬翼,一般一市斤春卷皮,要到達六十張以上,才見功夫。
有了春卷皮,做春卷就簡略了。包春卷時,先逐張掀開面皮,放在案板上,每張放入15克左右菜餡,卷好后兩頭包折,構(gòu)成6公分左右的扁筒形,用稀面糊封口。然后逐一投入五老練的油鍋內(nèi),氽炸成微黃色即成,外酥內(nèi)嫩。咬上一口先是嘎嘎脆的感受,細嚼一口,餡兒軟中柔韌,格外鮮美。春卷餡料可葷可素,全部隨你。餡常用的有又白又嫩的豆芽、時鮮碧綠的韭菜、切成絲的豆腐干等,有的還放上肉絲、筍絲、蔥花等,還有的春卷則用雞絲或海蠣、蝦仁、冬菇、韭黃等作餡,這是一種層次較高的春卷。若是不喜歡吃油炸的,也可把餡料炒熟,包在春卷皮里,就像吃北京烤鴨相同直接卷著食用即可。如今便利店里有賣現(xiàn)成的春卷,不過,總不如個人做的有滋有味。
春卷是一種葷素兼?zhèn)涞挠好朗?清淡不膩,風味共同。清人林蘭癡對春卷有個精約、恰當?shù)拿鑼懀骸罢{(diào)羹湯餅佐春光,春到人世一卷之?!贝壕戆汛汗饩磉M入,大家把春光吃進入。吃春卷不光是一種甘旨的享用,更讓人有一種把春天握在手里、含在舌尖上、迎到心窩里的感受,滿嘴里有初春的滋味,滿眼里有初春的顏色,春天的意味就從心底里慢慢地繁殖開來。